智能制造下的智慧供应链变革
如今,全球经济已进入供应链时代,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开始转化为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智能制造环境下,打造智慧、高效的供应链,是制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关键。智慧供应链的创新发展,将根本改变现代企业的运作方式,推动整个制造业发生重构与迭代。
近几年,在“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浪潮的推动下,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创新升级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随着生产、物流、信息等要素不断趋于智能化,整个制造业供应链也朝着更加智慧的方向迈进,成为制造企业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引擎,支撑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关智慧供应链的政策风口由此正式形成。《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供应链发展新技术和新模式,基本形成覆盖我国重点产业的智慧供应链体系,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重要中心。那么,智慧供应链体系的打造,将为制造行业带来怎样的变革?在智能制造大背景下,智慧供应链生态面临怎样的发展趋势?物流又将如何切入智慧供应链建设,推动制造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升级发展?
一、智慧供应链的特点及发展意义
根据《意见》,供应链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及服务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
如今,全球经济已进入供应链时代,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开始转化为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智能制造环境下,打造智慧、高效的供应链,是制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关键。
对于制造企业智慧供应链的特点,上海天睿物流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邱伏生认为,在智能制造时代,相较于传统供应链,智慧供应链具有更多的市场要素、技术要素和服务要素,呈现出5个显著特点:一是侧重全局性,注重系统优化与全供应链的绩效,强调“牵一发而动全身”;二是强调与客户及供应商的信息分享和协同,真正实现通过需求感知形成需求计划,聚焦于纵向流程端到端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智慧供应链;三是更加看重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促进产品和服务的迭代升级;四是更加强调以制造企业为切入点的平台功能,涉及到产品生命周期、市场、供应商、工厂建筑、流程、信息等多方面要素;五是重视基于全价值链的精益制造,从精益生产开始,到拉动精益物流、精益采购、精益配送。总之,智慧供应链上不再是某个企业的某人或者某个部门在思考,而是整条供应链都在思考。
关于智慧供应链对制造企业的影响,雪松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劲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他看来,随着智能制造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已进入与物联网深度融合的智能供应链新阶段,将会从根本上改变制造企业的运作方式,推动整个制造业发生重构与迭代。“在传统供应链中,相互割裂的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已被互联网技术重新连接起来,为现代供应链管理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随着新一代物联网技术的广泛采用,尤其是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云计算等技术迅速发展,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等‘四流’得以高效连接,传统供应链进而发展到智能供应链新阶段。智能供应链与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系统相连接,通过供应链服务提供智能虚拟仓库和精准物流配送,生产企业可以专注于制造,不再需要实体仓库,这将根本改变制造业的运作流程,提高管理和生产效率。”张劲说。
二、智能制造要求物流系统智慧化
在智能制造大环境下,作为智慧供应链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物流正在成为制造业物流新的发展方向。即,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整合物流资源,最终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连状态。《2016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运营项目指南》的出台,首次将“智能物流与仓储系统”作为五大核心智能制造装备之一,智能物流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使命。那么,新形势下智能制造对物流系统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1.高度智能化
智能化是智能物流系统最显著的特征。与人们常说的自动化物流系统有所不同的是,智能物流系统不局限于存储、输送、分拣等单一作业环节的自动化,而是大量应用机器人、激光扫描器、RFID、MES、WMS等智能化设备与软件,融入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实现整个物流流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进而实现智能制造与智能物流的有效融合。
2.全流程数字化
在智能制造的框架体系内,智能物流系统能够将制造企业内外部的全部物流流程智能地连接在一起,实现物流网络全透明的实时控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数字化。只有做到全流程数字化,才能使物流系统具有智能化的功能。
北京伍强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尹军琪对此表示,个性化、高端化、参与感、快速响应是工业4.0背景下物流的重要特点。未来物流的发展方向是智能的、联通的、透明的、快速的和有效的,而所有物流活动的实现都需要全流程的数字化作支撑。在这个过程中,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将发挥重要作用。
3.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智能制造对物流信息系统也提出了更多的需求:一方面,物流信息系统要与更多的设备、更多的系统互联互通,相互融合,如WMS系统与MES系统的无缝对接,这样才能保障供应链的流畅;另一方面,物流信息系统需要更多依托互联网、CPS(信息物理系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网络全透明和实时控制,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使整个智能物流系统正常运转。
4.网络化布局
这里所讲的网络化,主要是强调物流系统中各物流资源的无缝连接,做到从原材料开始直到产品最终交付到客户的整个过程的智能化。
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中国首席科学家房殿军分析认为,智能物流系统中的各种设备不再是单独孤立地运行,它们通过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智能地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全方位的网状结构,可以快速地进行信息交换和自主决策。这样的网状结构不仅保证了整个系统的高效率和透明性,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台设备的作用。
5.满足柔性化生产需要
对于智能制造来说,还有一个极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大规模定制”,即由用户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客户需求高度个性化,产品创新周期持续缩短,生产节拍不断加快,这些是智能物流系统必须迎接的挑战。因此,智能物流系统需要保证生产制造企业的高度柔性化生产,根据市场及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变化来灵活调节生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三、智慧供应链建设当前挑战及未来路径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及相关配套政策陆续出台,中国制造业正加速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智慧供应链建设也由此成为制造业升级发展的必然趋势。汽车、家电等多行业的领先企业在从“制造”向“智造”转型中,正努力构建智慧供应链生态圈。
不过,目前从中国制造行业供应链系统构建的总体情况来看,对智慧供应链认识不充分、缺少智慧供应链战略、物流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孤岛大量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依旧十分突出。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有效加快智慧供应链系统的构建,推动智能制造尽快落地。
1.提高对智慧供应链的认识,强化供应链战略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行业供应链系统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基础薄弱;与此同时,广大企业对供应链的本质认识不深,只知道智能制造是大趋势,却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不知道如何落地,更不要说从智慧供应链角度切入了。没有智慧供应链战略,没有明确的价值方向引导,使得我国的制造企业们在面向智能制造时困难重重。
因此,面对智能制造,制造企业需要加深对智慧供应链的理解,制定智慧供应链发展战略,明确个性化的供应链发展方向,如智慧化等级、客户服务的响应等级、产品的流转效率等,引领企业生产向智能化迭代升级,保证企业运营发展目标的实现。
2.建设智能物流系统,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面对智能制造,整个智慧供应链体系下的智能物流系统应该是智能化的物流装备、信息系统与生产工艺、制造技术与装备的紧密结合。不过目前来看,制造企业的物流系统建设落后于生产装备建设,物流作业仍处于手工或机械化阶段,物流信息化水平不高,距离物流自动化、智能化还有很长的路程。
面对这些情况,制造企业需要不断强化智能物流系统建设,加强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物流系统中的应用,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实现整个物流流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为智能制造和智慧供应链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合作,打造智慧供应链平台
智慧供应链建设同样离不开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互动。当前,制造企业应该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计算与制造技术融合,构建智慧供应链平台,实现与上下游企业的软硬件制造资源的全系统、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联动,进而实现人、机、物、信息的集成、共享,最终形成智慧供应链生态圈。
4.引进和培养专业的供应链人才
专业的供应链人才是智能制造和智慧供应链系统构建的关键。然而目前,多数制造企业不注重供应链人才的培养,很难具备充足的专业人才。
今后,企业的供应链系统建设需着重从人才建设角度出发,一方面,对现有的员工进行培训,使其掌握现代供应链系统构建的方法和知识,为供应链系统的构建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深入合作,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为智慧供应链系统的构建注入新鲜血液。
总之,智能制造需要制造企业供应链具备更智慧的能力,也对供应链体系里的物流系统提出更智能的需求。在这种大趋势下,制造企业需要与供应链上下游深度协同合作,加强互联互通,加快智慧供应链建设步伐,不断完善企业的智能物流系统,切实推动中国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智能制造下中国制造企业的智能物流发展之道
中国制造企业在工厂建设之初往往没有做好物流设计,没有形成合理规范顺畅的物流作业流程。当前,制造企业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中,需要将物流体系作为智能车间/工厂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系统性思维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设备,建立起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快速响应的柔性化物流体系。
法布劳格物流咨询中国公司总经理张芸
近年来,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在各种技术快速发展的助力下,特别是互联网带来的商业模式变化加速企业的生产制造模式变革,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企业在积极进行智能制造转型探索。在此过程中,制造企业面对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极大挑战,特别是物流难点颇多,需要企业认清问题,找对解决方案,有序推进改善之道。
一、智能制造下制造企业物流系统改善需求凸显
1.物流越来越受到制造企业的重视从全球来看,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业物流起步早,发展成熟,目前仍是世界上物流管理水平和物流系统及物流装备的标杆。我国制造业物流起步晚,最近十几年发展较为迅速。一方面在于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由初期的以生产资料和生产设备投资为主的扩张,逐步转变为以订单式交付、多品种小批量或多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模式。不断提升的订单交付要求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倒逼企业重视和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从粗放式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不断改善供应链各个环节。另一方面,我们借鉴了世界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从物流体系的规划、实施上,引入了更为科学高效安全的物流思路,不断提升的物流水平和制造水平,使制造行业得到了更优质的回报,同时也更加意识到先进物流体系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最近几年我国装备制造水平不断提升,加之国家政策上的引导,我国制造企业物流快速发展。同时面临的经济环境和行业竞争的压力,也促使制造企业内部形成了向高端化、智能化物流发展的需求和动力。未来我国的制造业物流一定是在标准物流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更多地朝着高端化、智能化、一体化、全球化趋势发展。
2.智能制造转型中的制造企业物流改善是系统工程
在当前的时代契机下,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还是《中国制造2025》,除了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智能物流也是其核心理念之一。面对现代制造业日益提高的客户个性化需求、人机工程学水平及生产作业效率,企业如何来有效组织和管理物流活动,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智能化效率,打造数字化管理,智能物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没有智能物流,就无法实现智能制造。
需要明确的是,制造业物流改善最主要的还是企业在思维和认识上进行提升。智能物流体系建设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系统、综合的概念,其最终效果将取决于物流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这并不是靠引进先进的物流设备和技术就能够实现,智能制造还要求相应的物流体系与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匹配。如,自动化生产线必然要求物料精准配送,这会涉及到一系列环节,要倒推至供应链的前端。外型尺寸和重量繁杂多样的物料自动化配送上线,就需要做到物流器具标准化,需要做到每种零件与物流器具的对应关系标准化,进而需要在给供应商下采购订单的时候就要求其按照对应关系提供最小包装单元的零件。如果前期这些工作没有做好,在总装环节即使有再多的高科技设备也是无法实现自动化生产的。以上的要求涉及到产业链条上的一系列环节的工作。
因此,制造业物流“智”的飞跃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环环相扣,需要有系统性思维,应按照点-线-面做好统筹。如果不是以这种思维来考虑,只是从运作流程的一个点去做升级改造,肯定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制造企业来说,物流如同血液和经络贯穿了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的全过程。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实现智能物流,而且想认真去做,首先要做好“伤筋动骨”的准备。从头到尾的环节会涉及到:产品外观尺寸设计、采购模式、供应商管理、生产排产计划、要料方式、信息系统之间的衔接、产线布局、厂房和库房的建筑布局、组织架构、人员岗位、责任划分、成本核算等等。这是“一把手”工程,需要董事长、总经理下定决心才能做得好。
二、制约制造企业的五大生产物流问题
当前,影响中国制造企业生产物流的主要问题存在于五个方面:
1.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滞后
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工艺是否先进、生产过程是否顺利、生产物流活动是否有效率。概括来看,绝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在管理上还需着力提升以下环节:
(1)生产计划管理:生产计划的执行混乱,人员精益生产意识薄弱,信息化程度低,未能有效辅助生产。
(2)BOM管理:现有工艺BOM中存在大量虚拟件、组件和清单单位错误,未及时清理。
(3)流程管理:物料退料、换废补料处理流程繁琐,流程处理时间较长,影响生产。
(4)质量管理:供应商质量管控力度不大、退换货周期长、入库抽检标识管理不规范、抽检不及时。
(5)供应链管理:没有建立供应商管理体系,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问题和延迟到货、少到货问题不作为。
(6)关键指标KPI管理:没有关键指标KPI绩效考核。
2.信息网络共享程度低
信息网络的共享程度直接反映一个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和管理的先进经验。如果企业的信息共享程度落后,就会造成企业和社会的脱节,导致不能有效地与供应链合作伙伴及时沟通,企业内部的信息更新慢而使生产难以顺利进行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的建设。
通常,制造企业在信息网络共享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物料入库、清点、检验、出库、配送和交接还未实现信息化管理,不能共享物料库存状态,实现库存监控。
直送件不能实现信息流与实物流同步,需手动录入信息,录入误差大。
检验工作信息操作繁琐,不能系统生成单据,造成检验单不规范。
异地项目或工厂无信息系统支持,多靠人工完成,效率低且易出错。
信息不能及时更新,信息反馈环节效率低下。
3.专业化协作氛围尚未形成
生产协作是专业化部门与企业之间为完成同一生产任务而建立的横向生产联系。实现协作能使专业部门与企业之间加强联系,不断扩大合作范围,促使现代工业生产中相互依存的关系不断发展。专业化把产品及其生产分解为各个相对独立的生产单元,而协作又把分解了的各个单元联结成为生产的有机整体。
目前,很多制造企业在供应链各环节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合作机制不健全,各环节的岗位也未能明确职责。如,公司内部物流部门和质量部门沟通协作力度不够,目前防护工装不能满足产品质量要求,防护工装的审批环节没有质量部门的参与建议。公司内部项目部门与采购部门的沟通协作力度不够,导致配送工装不能及时到位,进而影响生产。
4.库房设施布局合理性差
优劣水平不同的工厂设施布局对生产运营的影响会有很大不同。据统计,一个良好的库房布局设计,可以使物料搬运费至少减少10%~30%。因此,做好库房布局设计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之一。
目前,国内制造企业在库房设施布局方面较常见的问题有:
厂内周转存区域比较小,外租库房又远离公司内各生产部门, 库区分布较分散,易导致外租库房物料配送不及时而影响生产。
库房内部功能布局杂乱,内部管理操作流程缺失,造成产品收发货效率低。
生产车间线边库未合理规划,上线配送、线边存储、物料包装和管理等方案缺失。
现有库房不能满足未来公司产能提高的要求。
5.物流标准作业体系缺乏
标准作业是现场进行高效率生产的基础,是监督者管理工序的基础,也是进一步改善的基础。目前,很多制造企业没有建立标准化物流作业体系,现场操作因人而异,作业结果不规范,这样容易在物流过程中造成零部件的损伤、磕碰等不良品发生,或者单据填写不规范,同时不利于物流流程的优化。
概括来讲,造成当前中国制造企业生产物流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方面,中国企业在工厂建设之初没有做好生产物流设计,没有形成合理、规范顺畅的作业流程,导致生产流程存在很多断头式问题。另一方面,制造企业的智能制造要求与之相配套的物流体系,这要倒推到供应链的前端,进行产业链条上一系列相关环节的改善。如,物料配送上线自动化,就需要做到物流器具标准化,进而需要零件标准化,在给供应商下采购订单时就要求其提供标准化的零件。以上的要求牵扯到采购订单、工厂布局、库房设计以及库内功能设计等等,环环相扣。
三、制造企业智能制造转型中需要的物流技术装备
制造企业物流覆盖供应链各个环节,其中厂内物流体系的升级改造对于实现智能制造来说尤为关键,所应用的物流技术装备主要包括智能信息化平台、自动化立体库、无人化搬运设备、标准化技术等方面。下面我们以走在智能制造探索前端的汽车行业为例,对物流技术应用的要点进行分析。
智能信息化平台。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拉动式生产将成为汽车生产的主要模式,即由客户需求来驱动生产。在这种模式下,汽车制造企业需要直接与终端用户、供应商进行信息对接,通过智能平台实现互通互联。在这一过程中,数据同步系统、生产及物流拉动系统、供应链可视化系统SRM和车间物流配送系统SPS等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实现由物料来控制系统,所有信息互联互通。
自动化立体库。 近年来,一些制造企业在线边物流中应用了自动化立体库(包括托盘式自动仓库、miniload、多层穿梭车系统等多种形式),替代平库,用于零部件排序暂存。自动化立体库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利用率,提高存储效率,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物流管理水平,更好地满足生产需求。同时,输送机、分拣等线自动化物流设备也将会更加广泛地得到应用。
无人化搬运设备。 目前主要有AGV、无人化叉车等。AGV多用于厂内零部件物料搬运,AGV代替叉车和拖车搬运物料,能够减少人力,实现批量替代的规模成本优势,具有明显的经济效应。无人化叉车主要是指以标准托盘作为搬运对象的无人化搬运工具,严格来讲应该叫做托盘车式AGV或者堆高车式AGV,在欧洲也称作APM,这类产品当前的成本低于AGV。未来智能工厂中应用的搬运工具将更为先进高效与柔性化。
物流标准化技术。 对于汽车生产和线边物流来说,最基本的标准化就是采用标准化的包装。因为只有包装标准化,才能够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每条线路货量的大小,最大程度提高上线运输车辆和设备的装载效率,以及更好地保障零部件的运输安全和质量。
四、制造企业智能制造转型中的物流改善建议
目前我国制造业物流难点不仅限于单纯的物流装备衔接,同样包含标准化流程建设、信息系统建设、科学的物流整体规划。这些都是我们应当突破的方向。需要指出的是,一些企业会形成这样的误区:企业认为只要买了先进的设备,就可以实现物流智能化,其实这并不是一把万能钥匙。
根据多年的咨询经验,我们发现实际中有很多新设备投入的效果与目标相去甚远,根本无法达到高效的设备利用率。问题的症结还是企业过于片面地看待智能物流。在德国工业4.0进程中,并没有一开始就考虑设备的投入更新,而是将物流整体规划先行。通过前期做好整体规划,统一按规划方案引入标准流程、信息系统和智能设备,串联到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为智能制造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毋庸置疑,智能物流是连接供应商—仓库—生产车间—市场之间的纽带,在整个企业活动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制造企业通过良好的供应链重塑或者优化整个供应链体系,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证生产质量、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
制造企业要实现智能物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重视物流在企业活动中的地位。 对应的物流咨询规划应该同企业的整体规划同时进行。我们在项目规划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整体建筑方案已经报建通过,甚至所有建筑设施已经建设完毕,这时企业才开始考虑物流规划。如果这个阶段再介入,常常会出现工厂布局、内部建筑、消防设施等与物流方案产生“干涉”的现象,这样就会迫使物流方案向实际情况做出让步从而影响整体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有时也因为企业提前规划物流方案而造成过度建设,产生了不必要的浪费。
二是明确智能物流实施的目标。 在考虑重塑或者优化现有物流状态的同时,充分分析企业的市场战略规划,考虑后续生产活动可能存在的改变,使整个智能物流方案与企业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三是做好相关人才的储备工作。 中国的智能物流起步比较晚,同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正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而智能物流从人员配置来讲由操作层、管理层、维护层几个层面组成,企业应该注重对员工的相关技术培训,形成整个人才体系作为支持。
四是企业内部建立合理的标准化体系。 标准化是产品运输、存储、管理的基础,企业应该通过标准化体系建设,让自身的企业物流活动融入国家大的物流体系中,从而降低内部设施、机械设备、专用工具、包装、装卸、运输等环节的设备采购成本和作业成本。
五是邀请专业的公司,从数据分析、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支持等方面提供安全、可靠的方案。 以数据分析、企业当前状态、企业发展思路为基础,量体裁衣制定符合企业本身需要的物流运营策略。比如在设备采购时,可优先考虑局部自动化、信息化,其他部分预留软硬件自动化升级接口,后续根据企业产量、资金情况做下一步考量。
六是对好的物流运营策略的保持和持续优化。 好的策略固然重要,但是在执行层面贯彻执行方案策略制定的流程、标准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新的物流运营策略建立初期,员工常常出现按经验、凭感觉作业的情况,需要及时纠正。同时企业要保持对市场的关注度,与专业公司沟通,做到物流体系的持续优化。
相关问答
5g在 智能制造物流 行业的应用场景?5G的加持下,智能物流已不同于传统物流,它涉及智能园区、智能仓储、智能运输、智能配送等场景,具备泛连接、数字化、智能化三大特点,可以有效提升物流效率、降...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怎么样。就业如何?还行吧,大概在一半以上省份一本招生。能够一本招生就是我们说的重点大学啦。二工大有智能制造相关专业,随着人工智能兴起,对于二工大是个发展机遇。优势学科是...